纖維粘膠輸送泵為雙螺桿泵,粘度250~500mpa.s,漿粕粘度500-800mpa.s,輸送形式采用雙螺桿泵,過流部件材質不銹鋼304,電機防爆變頻。
粘膠纖維是以天然纖維素(漿粕)為基本原料,經纖維素黃酸酯溶液紡制而成的再生纖維素纖維。
粘膠纖維的耐堿性較好,但不耐酸。其耐酸堿性均較棉纖維差。
粘膠纖維大分子的聚合度為250~500,大分子結晶度較棉纖維低,一般在30%左右,系統較為松散,使其斷裂強度較棉纖維小,為16~27cN/tex;其斷裂伸長率比棉纖維大,為16%~22%;其濕態時的強力下降很大,僅為干強的50%左右,并且其濕態身長增加約50%左右;其模量較棉低,彈性恢復力差,尺寸穩定性差,織物易伸長,耐磨性差。富強纖維對粘膠纖維的以上缺點有較大的改善,特別是濕態時的強力有較大的提高。
粘膠纖維結構松散,其吸濕能力由于棉,是常見化學纖維中吸濕能力最強的纖維。吸濕后顯著膨脹,以其織制的織物下水收縮大、發硬。
粘膠纖維的染色性能好,染色色譜全。
漿粕的聚合度為500~800,這樣制成的粘膠粘度太高。在一定溫度(24~35℃)保持一定時間(18~24小時),可使堿纖維素與空氣中的氧作用,發生纖維素的降聚。
粘膠纖維的耐熱性和熱穩定性好。
因粘膠纖維的稀釋能力強,比電阻較低,抗靜電性能好。
粘膠纖維的耐光性與棉纖維相近。
在1891年,克羅斯(Cross)、貝文(Bevan)和比德爾(Beadle)等首先以棉為原料制成了纖維素黃酸鈉溶液,由于這種溶液的粘度很大,因而命名為“粘膠”。粘膠遇酸后,纖維素又重新析出。根據這一原理,1893年發展成為一種制造纖維素纖維的方法,這種纖維就叫做“粘膠纖維”。到1905年,米勒爾(Muller)等發明了一種稀硫酸和硫酸鹽組成的凝固浴,實現了粘膠纖維的工業化生產。
粘膠屬于纖維素纖維,主要是以天然纖維(木質纖維、棉短絨)為原料采用化學方法紡絲而制成。根據原料和生產工藝不同可分為普通粘膠、高濕模量粘膠和高強力粘膠等。普通根據物理能和化學性能又分為棉型粘膠、毛型粘膠和長絲型粘膠。
普通粘膠纖維的截面呈鋸齒形皮芯結構,縱向平直有溝橫,吸濕性好,不易起靜電,可紡性優良。短纖可以純紡,也可以與棉、滌綸、毛等纖維混紡、交織。粘膠纖維的染色性非常好,易于上色,且色譜全、色牢度好、顏色鮮亮,但濕強較低(約為干強的一半),縮水率高且容易變形,彈性和耐磨性較差。
由于纖維素大分子的羥基(-OH)易于發生多種化學反應,因此可通過嫁接等方法對粘膠纖維進行改性,以提高纖維性能,生產出各種特殊用途的粘膠。差別化粘膠都是在普通粘膠的基礎上改性而來的,常用的改性粘膠種類較多。
常見的差別化粘膠纖維
阻燃粘膠
采用溶膠凝膠技術,在紡絲溶劑中加入阻燃劑,使無機高分子阻燃劑在粘膠纖維有機大分子中以納米狀態或以互穿網絡狀態存在,既保證了纖維優良的物理性能,又實現了低煙、無毒、無異味、不熔融滴落等特性。
阻燃粘膠不發生火焰,離開火焰陰燃自行熄滅,廣泛應用于服裝、家居、裝飾、無紡織物及填充物等。
抗菌粘膠
利用銀、銅、鋅等金屬的抗菌能力,在紡絲溶劑中加入銀、銅、鋅等金屬(或其離子),能夠抵抗細菌在衣物上的附著,從而使人們遠離病菌的侵擾。抗菌纖維對細菌的抵抗和殺滅作用不是一次性的暫時作用,而是具有長期的功效。
空調粘膠
通過改性形成橫截面沿軸向中空結構,賦予纖維良好的保暖性、保水性和蓬松性。并將某些介質(如微膠囊等)充填進粘膠纖維的中空部分,在溫度變化時通過填充的介質吸收熱量,從而起到調節溫度的功能,達到良好的保溫效果。
另外還有艾草粘膠、光觸媒粘膠、牛奶蛋白粘膠、抗紫外線粘膠等差別化粘膠纖維。
【本文標簽】:纖維粘膠聚合液輸送泵 漿粕聚合液輸送泵 不銹鋼雙螺桿泵
【責任編輯】:遠東泵業 版權所有:http://www.rubikscode.com/轉載請注明出處